查看原文
其他

清华体育产业研究 | 中国古代冰雪运动发展趣史(下篇)

清华体育产业中心 清华体育产业研究中心 2024-02-09

引言

昨天的推文中对中国古代雪上运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(清华体育产业研究 | 中国古代冰雪运动发展趣史(上篇))。俗话说“冰雪不分家”,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我国古代冰上运动的有趣历史吧!


下篇:古代冰上运动

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云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对于生活在我国北方高寒地区的古人而言,这样的自然现象一度是无法逾越的生存障碍。随着滑雪的发明,人们将“骑木而行”拓展到冰面之上,掌握了脚踏木板或动物骨头,进而是冰鞋在冰上滑行的方法。



根据史书记载,早在南北朝时期,居住在蒙古高原的古代民族已经蹬着“木脚”或乘着“木马”在冰面飞驰,追逐猎物。除了这种木制滑板,他们还会使用木杖作为辅助工具。每踏一下,人就能滑出百步,速度飞快,极具冲击力。隋唐时期,生活在堪察加半岛的流鬼族每逢雪后冰封,就会穿上宽约18厘米、长约2米的滑板外出狩猎。元代时,位于叶尼塞河上游的民族会把动物骨头磨光,绑在脚底,踩着它在冰面上滑行。


元代的东北地区还流行一种狗爬犁。除了被用在雪地之中,它们也能用于冰面之上。而到了明清,尤其是在松花江至黑龙江下游地区,狗爬犁则主要用在冰上,作为当地冬季最重要的出行工具之一。


赫哲人的狗爬犁,皇清职贡图,清  图片/故宫博物院




另一种流传久远的冰上器具是冰床,也叫凌床或拖床。它主要由人力牵动,上有木板,下镶钢条,用作交通运输或运动游戏的工具。关于冰床的文字记载,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《梦溪笔谈》:“信安、沧、景之间……冬月作小坐床,冰上拽之,谓之‘凌床’。”信安、沧、景在今河北省霸州、沧州、景县一带,使用冰床者多为转运使、提刑官等朝廷官员。


《明宫史》曾这样描绘明代北京皇城的冬日景色:“冬至河冻,可拖床。以木作平板,上加交床或稿荐,一人在前引绳,可拉三二人,行冰如飞。遇积雪残云,景更如画。”明世宗嘉靖常住西苑,皇太子正月从宫中前往拜见,就是乘坐冰床“绝河冰而过”。大臣夏言有词云:“胡床稳坐渡层冰”。至清代,有些王公大臣还会得到皇帝准许,在西苑门内乘坐异常华丽的冰床。这些“高级冰床”遮有像车篷一样的华盖,能够阻挡风雪的进入,兼具美观与实用功能。


冰上嬉戏,万寿图局部,清  图片/故宫博物院


清代时,冰嬉活动最为盛行。冰嬉也作冰戏,是清代对冰上运动的总称,包括各种基于滑冰的竞技、娱乐和表演项目。关于“冰嬉”二字最早见于宋代文献的说法,实为谬传。冰嬉是满族先人的发明创造,它肇兴于努尔哈赤时期,在乾隆临政时达到鼎盛,至道光后虽在宫廷衰落,但继续在民间发展。


《满洲秘档》“跑冰戏”一条记录了天命十年(1625年)正月初二在太子河上举行的一场别开生面的“冰上运动会”。参加当天活动的有努尔哈赤及福晋、八旗诸贝勒及福晋、蒙古诸贝勒及福晋、汉族诸官员及妻子等。当天,努尔哈赤和众福晋在冰面中央观赏了女子冰上赛跑。有些人由于跑得太急,跌倒在冰面上,努尔哈赤看到后不禁大笑。运动和游乐过后,努尔哈赤在冰河上设宴款待众人,直至戌时(晚7点至9点)才回到城中。这次规模盛大的活动可谓冰嬉的首次尝试。


乾隆时期,由于皇帝本人的喜爱与推崇,冰嬉“为国制所重”,被定为“国俗”。据《日下旧闻考》记载,清廷在西苑太液池“冬月则陈冰嬉,习劳行赏,以简武事而修国俗云。”乾隆皇帝规定每年举办一次冰嬉大典,并将其作为典制正式写入《大清会典》。


清代冰鞋  图片/故宫博物院


典礼分为前期准备和正式举行两大部分。每年10月,从八旗士兵中按照每旗200人的定额,共挑选出1600名擅长滑冰者,进入“技勇冰鞋营”接受专门的训练。这些士兵被称为“冰鞋”,教练叫做“冰鞋教习”,负责管理的机构为“冰鞋处”。典礼在冬至后正式举办,届时皇帝会亲临瀛台(位于今北京南海)、五龙亭和阐福寺(位于今北京北海)等处观看。士兵们依次进行“抢等”(即速度滑冰)、“抢球”(类似冰上手球)、“转龙射球”等项目。典礼结束后,朝廷会论级行赏。可以看出,冰嬉大典在乾隆时期已颇具形制规模,其人员、装备、服饰、流程、项目、赏赐等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。


清宫画师曾留下多幅描绘冰嬉盛况的画卷,其中最为出名的两幅分别是金昆、程志道、福隆安合绘的《冰嬉图》,以及张为邦、姚文瀚合绘的《冰嬉图》。两幅作品上皆有乾隆时大臣嵇璜手书的《御制冰嬉赋》。两幅图卷所绘冰嬉地点应在金鳌玉蝀桥(即今北京北海桥)南面的冰面上,画面中央都在进行“转龙射球”表演项目。


转龙射球,金昆、程志道、福隆安合绘冰嬉图局部,清  图片/故宫博物院


乾隆皇帝或正坐在华丽的冰床上观赏,周围簇拥着文武百官。冰场上的百余名八旗子弟分为执旗手和弓箭手,以及杂技表演者。他们在一人宽的冰道上相隔滑行,组合出似龙形的阵型。队阵中立有三架高高的旌门,上面各悬一球,称为天球。滑至此处的弓箭手需拉弓射向天球,如果射中,则可获得赏赐。在张为邦、姚文瀚合绘的《冰嬉图》中,还出现了诸多冰上杂技表演者。他们有的耍刀弄棍,有的舞剑挥旗,有的倒立行拳;有展现个人技艺的,有两人并肩滑行的,更有三四人配合的高难度杂技表演。内容之丰富,形式之多样,技艺之高超,令人叹为观止。


转龙射球,张为邦、姚文瀚合绘冰嬉图局部,清  图片/故宫博物院


清代的民间冰嬉活动虽不及宫廷庆典那般气势恢宏,却也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和多样性,特别是在京津地区。当时流行的主要形式有拖冰床、溜冰、花样滑冰等。清人杨静亭的《都门杂咏》中有诗句形容冰床受欢迎的程度:“十月冰床遍九城,游人曳去一毛轻。风和日暖时端坐,疑在琉璃世界行。”满族诗人文昭也有一首《京师竹枝词》说道:“城下长河冻已坚,冰床仍著缆绳牵。浑如倒拽飞鸢去,稳便江南鸭嘴船。”


拖床冰嬉,《北京风俗图谱》


清代时,速度滑冰在民间被称为“溜冰”。潘荣陛在《帝京岁时纪胜》中记道:“冰上滑擦者,所著之履皆有铁齿,流行冰上,如星驰电掣,争先夺标取胜,名曰溜冰。都人于各城外护城河下,群聚滑擦,往还亦以拖床代渡。”这种滑冰形式具有很强的竞技性和群体性。《燕京岁时记》中这样描述滑冰者:“技之巧者,如蜻蜓点水,紫燕穿波,殊可观之。”看来滑冰高手还能在冰上完成像“蜻蜓点水”、“紫燕穿波”一样的技巧动作,这与现代的花样滑冰已无甚差别。

冰戏图,金廷标绘,清  图片/故宫博物院



结语

春有百花可踏青,夏为消暑竞龙舟。秋来登高凭栏眺,冬至对弈与冰嬉。中国古代历来对强健体魄、陶冶性情的体育运动十分重视。自晚清引入近代体育以来,我国的传统体育逐步与国际接轨。经过百余年发展至今,我们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。2022年冬奥会已日益临近,届时中国将第二次举办奥运赛事,而北京也将成为第一个同时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。值此良机,我们希望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冰雪运动的发展历史,使读者更加了解我国悠久的冰雪运动传统,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,用实际行动助力冬奥会的举办。

(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)
想了解更多冬奥会冰雪运动的小知识吗?快来关注学习我们的课程吧!(扫描图中二维码即可免费报名)

 相关阅读清华体育产业研究| 一图看懂《2019年中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报告》清华体育产业研究 | 2019年中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报告清华体育产业研究 | 一图看懂《2019年中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报告》
清华体育产业研究|《2019年中国体育服务贸易发展报告》


版权所有,欢迎个人转发扩散;如公众号转载,请联系我们,同意后方可使用。私自篡改抄袭文章者,我方将追究法律责任。


欲知更多有关体育产业的观点、活动,敬请关注“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(Center for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, Tsinghua University)”微信公众号:“清华体育产业研究中心”(TUDSI_2016)

感谢英迈传媒对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!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清华体育产业研究 | 中国古代冰雪运动发展趣史(下篇)

清华体育产业中心 清华体育产业研究中心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